七星关区:“四化”工作法 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经典案例 > 答疑

七星关区:“四化”工作法 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

2024-04-09 答疑

  近年来,七星关区立足司法行政职能,健全普惠高效的公共法律体系,以“四化”工作法为重要抓手,全方面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

  平台建设规范化。全面建成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为群众提供优质、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一是推进“一体化”建设。依托区司法局办事大厅建立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等五个窗口;全区53个乡镇(街道)均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18个村(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实体平台城乡全覆盖。二是实施“一站式”服务。整合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采取“中心牵头、股室联动、一站服务、闭环运行”的模式,全部实现“闭环式”管理,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三是延伸“一条链”触角。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村(居)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618个,推动法律援助服务延伸至基层末梢,畅通基层困难群众法律援助获取渠道。

  队伍建设专业化。积极发挥公共法律服务法治保障作用,有效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把好选聘关。采取推荐考察的方式,在人口基数大、矛盾纠纷多发、信访案件相对较多的村(居)共配备2705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选聘9名律师进驻七星关区看守所接待在押人员咨询、接待群众来访等问题;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律师值班制度,每日安排1名资深律师坐班,常态开展法律咨询和专业服务;严格落实“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二是建好专家库。建立行政争议化解员库,积极吸纳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参与调解工作,为重大复杂矛盾纠纷调处提供法律咨询、专业指导服务。三是办好培训班。通过集中培训、分级培训、分类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对全区各级调解员进行调解业务培训,着力提升调解实务技能;对全区618个村(居)的5300名法律明白人采取“集中+分散”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100余场次,有效提升了法律明白人法治素养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法律供给精准化。坚持司法为民初心,以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法律需求为导向,不断的提高法律援助惠民质效。一是推进人民调解实体化运行。重大疑难复杂纠纷经人民调解达成协议的,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第一时间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依法取得强制执行效力,有很大效果预防矛盾纠纷当事人事后不履行调解协议,并定时进行回访,检查协议执行情况,巩固调解效果。二是推进法律援助前置性调解。推动工伤、离婚、农民工工资等法律援助的领域调解前置,减少群众诉讼成本,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会同劳动监察、住建、工会等部门进驻在建工地,为农民工开展“法治体检”,帮助50余名农民工追索工资报酬 19.6万余元。三是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2021年10月在区委依法治区委员会增设全省首家行政检察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建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协作机制的实施建议》《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衔接机制》《关于在行政非诉执行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等文件,挂牌成立毕节市七星关区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自2023年7月成立以来,共化解行政争议案件26件。

  法律服务智能化。加快智能化服务网络建设,以智能化信息技术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再创新,让科技多服务、群众少走路。一是打造“实体+智慧平台”。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新增查询服务机,内置公共法律服务系统,可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三大类服务,一站式解决群众法律问题。二是打造“实体+远程平台”。为全方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法律服务工作,在柏杨林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配置了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设备,开设与区法律援助中心实体平台联通使用的远程视频系统,推动具备条件的服务事项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时查询。三是打造“实体+网络站点平台”。宣传推广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中国法网、贵州法网等网络站点平台,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和使用率。

  主办单位:毕节日报社邮编:551700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招商财智中心14楼黔ICP备14000018号

  近年来,七星关区立足司法行政职能,健全普惠高效的公共法律体系,以“四化”工作法为重要抓手,全方面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

  平台建设规范化。全面建成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为群众提供优质、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一是推进“一体化”建设。依托区司法局办事大厅建立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等五个窗口;全区53个乡镇(街道)均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18个村(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实体平台城乡全覆盖。二是实施“一站式”服务。整合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采取“中心牵头、股室联动、一站服务、闭环运行”的模式,全部实现“闭环式”管理,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三是延伸“一条链”触角。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村(居)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618个,推动法律援助服务延伸至基层末梢,畅通基层困难群众法律援助获取渠道。

  队伍建设专业化。积极发挥公共法律服务法治保障作用,有效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把好选聘关。采取推荐考察的方式,在人口基数大、矛盾纠纷多发、信访案件相对较多的村(居)共配备2705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选聘9名律师进驻七星关区看守所接待在押人员咨询、接待群众来访等问题;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律师值班制度,每日安排1名资深律师坐班,常态开展法律咨询和专业服务;严格落实“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二是建好专家库。建立行政争议化解员库,积极吸纳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参与调解工作,为重大复杂矛盾纠纷调处提供法律咨询、专业指导服务。三是办好培训班。通过集中培训、分级培训、分类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对全区各级调解员进行调解业务培训,着力提升调解实务技能;对全区618个村(居)的5300名法律明白人采取“集中+分散”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100余场次,有效提升了法律明白人法治素养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法律供给精准化。坚持司法为民初心,以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法律需求为导向,不断的提高法律援助惠民质效。一是推进人民调解实体化运行。重大疑难复杂纠纷经人民调解达成协议的,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第一时间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依法取得强制执行效力,有很大效果预防矛盾纠纷当事人事后不履行调解协议,并定时进行回访,检查协议执行情况,巩固调解效果。二是推进法律援助前置性调解。推动工伤、离婚、农民工工资等法律援助的领域调解前置,减少群众诉讼成本,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会同劳动监察、住建、工会等部门进驻在建工地,为农民工开展“法治体检”,帮助50余名农民工追索工资报酬 19.6万余元。三是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2021年10月在区委依法治区委员会增设全省首家行政检察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建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协作机制的实施建议》《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衔接机制》《关于在行政非诉执行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等文件,挂牌成立毕节市七星关区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自2023年7月成立以来,共化解行政争议案件26件。

  法律服务智能化。加快智能化服务网络建设,以智能化信息技术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再创新,让科技多服务、群众少走路。一是打造“实体+智慧平台”。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新增查询服务机,内置公共法律服务系统,可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三大类服务,一站式解决群众法律问题。二是打造“实体+远程平台”。为全方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法律服务工作,在柏杨林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配置了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设备,开设与区法律援助中心实体平台联通使用的远程视频系统,推动具备条件的服务事项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时查询。三是打造“实体+网络站点平台”。宣传推广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中国法网、贵州法网等网络站点平台,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和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