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约死群”他已劝生400多人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爱游戏体育app平台 > 热点动态

卧底“约死群”他已劝生400多人

2024-04-13 热点动态

  “海叔,我要进考场了哦!给我加油吧~”“这些话我对亲人都不会说,说明你比亲人还亲!”“海爸爸,没有你我早就不在了,以后我就管你叫爸爸啦!”看到这一些信息,徐世海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这些年的夜都没有白熬。

  这些现在看上去很阳光的孩子,都曾站在悬崖边上。徐世海在“约死群”里发现了他们,把他们一个个拉了回来。5月9日,徐世海和记者说,第一次进到“约死群”的时候,他根本没办法想象原来孩子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四年间,他劝生400多人,在这些孩子中,最小的只有10几岁。

  最初想要做“劝生”工作,是因为徐世海曾有一段痛彻心扉的经历。2020年,徐世海 17 岁的大儿子徐浩宇(化名)自杀身亡。在很多亲戚朋友的记忆里,徐浩宇还是阳光开朗的形象。徐世海翻遍儿子的遗物,也没找到他轻生的原因。直到儿子的同学告诉他,他们有一个“不太一样的群”。

  “我儿子的同学告诉我,这个群大人是不让进的,让我换一个小号进群,那时候我甚至连什么是QQ小号都不知道。”回忆起这段经历,徐世海不愿意多提,他只是告诉记者,进群后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群里的所有孩子都极其悲观,有的有感情问题,有的和父母关系不好,有的因为学业,有的因为追星......

  孩子们的困顿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生命在他们的眼里就如同儿戏一般,只要有人在群里讲述了自己最近的糟心事儿,就会有人问:“你走不走?跳不跳?”

  徐世海没办法想象,相约轻生,在这些年轻孩子的口中就如同说一起去抽根烟这样简单。这一些孩子小的只有10几岁,大的也才二十七八岁,在如花的年纪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徐世海深有体会。他不希望自己的悲剧在更多家庭上演,于是他卧底在这些群里开始了“拯救计划”。

  想要挽救这些孩子,首先就要打入他们的内部。为了让他们信任自己,徐世海一般都会“乔装”成比他们更小的孩子。徐世海和记者说,一般发现有轻生迹象的孩子,我都会在群里先附和他们,说我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我胆子比较小,能不能带带我,因为觉得我年龄更小,他们会以“过来人”自居,就更容易放下戒心,一来二去就聊成了朋友。

  小轩(化名)就是这样被徐世海从悬崖边上拉回来的。为了帮他走出阴霾,徐世海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

  “反正我也不想活了,我就先杀了他们,然后再自杀。”在约死群里,暴躁的小轩引起了徐世海的注意。徐世海立刻加了他的好友,跟他讲自己也有相似的情况,“想请大神介绍经验”。

  在聊天的过程中,徐世海发现小轩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不管是儿时老师的惩罚还是父母的责骂,他一直都很难放下。他的心里有一个委屈的小人儿,觉得自己从不曾被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温柔对待过,渐渐的这个小人儿开始偏执、易怒。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所有怨恨的人,打算施以报复再了结自己。

  徐世海知道小轩只是太缺少爱了,他渴望有人能给予他温暖。于是,他开始每天陪他聊天,讲笑话给他听。在每天的陪伴里,小轩开始变得平和起来,但是每当再次受到委屈,那个暴躁的小人儿就会再次跑出来。徐世海就这样一直陪着他,听他讲自己的故事,每次他想偏了,就把他拉回来。用了两年的时间,那个暴躁的小人儿才真正放下所有的怨恨,重新爱上这个世界,如今成为了一名婚礼司仪。

  他在给徐世海的留言中写道:海叔,你知道吗?我的幽默都是跟你学的,最初你给我讲笑话,我根本听不懂,一般都想好久,晚上回去了才听懂什么意思,然后在被窝里傻笑,是你让我重新站在阳光下。

  实际上,在2016年12月,就有媒体对“自杀群”做过深度报道。6年多过去,“约死群”“自杀群”并没有消失,而是出现了各种变体。

  现在的“约死群”更隐蔽,对外界的防范心更重,监管起来也要更困难。救援这些“约死群”成员,最难的,就是怎么发现这些群。这些年,相关部门也不断在清理类似的群,但每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清理之后,往往会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出现。

  记者也针对这一话题,向多地警方进行了咨询了解。目前,从公安的角度,要治理类似的群,存在不少困难。“一个群里,各个省的网友都有,属地很难确定,而且很多用的是暗语,也很难察觉。”一位民警对记者说,他希望更多的网友能够提供相应的线索,见到类似“约死群”立刻举报。同时,从平台治理的角度观察,遏制“约死群”,也应积极作为、主动干预,将防范和封堵做在前面。

  “约死群”的出现,对所有互联网经营者和网络公共空间管理者来说,都不是“红利”,更不能成为“流量”,而只能成为实实在在的责任。记者在某中文搜索引擎上输入“约死群”三字,提供的第一条结果就是属地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且还有“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总有人守护着你”的劝慰。

  “这个搜索引擎对‘约死群’的引导就比较正面,也认可了心理帮扶对挽救试图轻生人员的作用。”心理救助志愿者王珍说,心理帮扶只是一个方面,要挽救这些人,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根据相关分析,“约死”之人很多并非真的想轻生,而是无法为自己好好活着找到一条出路。这条路可能是现实或者社会给予的,也可能是自己给自己的,认知一旦进入了死胡同,人容易失去思考能力,更是无法给自己的生活有多种选择的可能了。而要为好好活着找一条出路,需要自我的认知调控,也需要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支持。

  “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的关怀显得特别重要,八成以上的青少年试图轻生者,都是因为缺少家庭的关爱。”志愿者方燕说,与孩子的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聆听,并具备同理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情感。那些一味埋怨孩子的家长,大多不能去体会孩子的痛苦。

  记者就“约死群”现象,也采访了多位法律界专业人士。他们表示,组建类似的群,是一种违法行为。

  浙江吴山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郑关军和记者说,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的最基本最重大的权利。相约自杀会造成人员死亡,给死者家属造成重大悲痛的很严重的后果。相约自杀要按相约自杀人的主观故意和具体实施自杀的行为来区别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可能会涉嫌故意杀人罪,教唆他人犯罪也会构成故意杀人罪。所以每一个公民从自身和别人的生命健康权的角度考虑,不要去做相约自杀的行为,防止造成没有办法挽回的损失和使自己承担不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郑关军认为,假如慢慢的出现在微信群发生相约自杀的行为,按照《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参与群组信息交流的人员,应当遵守法律和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的要求,规劝有自杀企图的人员而非教唆或和他人相约去自杀,否则依法将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作为群组信息提供者和微信群的群主,一经发现有这种情况出现,也应履行相应的规劝和报告的法律义务,及时将相关信息报告到公安机关。

  杭州市西湖区灵峰法律服务所主任宋素慧认为,如果群主在群内唆使怂恿“群友”自杀,甚至提供自杀方式、方法和建议,那么这个群主具有剥夺别人的生命的故意,会涉嫌构成故意杀人罪;如果群主没有上述唆使怂恿的行为,但他采取放任的态度,对于群友之间讨论自杀、相约轻生的消极情绪对话放任不管,也要承担对应的责任,因为他组建了“约死群”,而且让自杀情绪在“约”中被无限放大,客观上给悲观厌世者提供了轻生的便利。

  “对于组建‘约死群’的群主是否涉嫌犯罪,要看其组建该群最初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即使不构成犯罪,也应该及时取缔,毕竟有违社会公序良俗,且有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甚至达到犯罪的边缘。”宋素慧说。